湿,收入坛子里头放一年不坏。
二是万能的鸡蛋。
炒一碗足实的干煸小鱼小虾,一碟小葱炒鸡蛋,两道镇桌菜上去后,素菜随便炒三四样便可。
姜迎花没有食言,她确实不给赵秉诚夹咸菜,因为桌上压根没有咸菜。
看着赵秉诚吃完一碗饭,才把他自带的饼子热了给他。
瞧他一副吃饭很有负担的样子,大家也吃着不痛快。
姜迎花带来的人,她自己开解。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注1)。圣贤书上有没有这一句?”
“有。”
“心里高兴,款待朋友是不是也是应该的?”
“……是。”换位处之,赵秉诚只是因家训而不占别人便宜,他自己不是小气的人。
他奶奶,他娘也是如此,不小气,不乐意占人便宜。
若是有人去了他家,只要没仇没怨的,他们都愿意拿出好的食物和珍贵的东西来招待。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你跟着我出来,我不能不管你。吃穿行走我都要考虑,难不成自己吃热乎的,让你干咽饼子?我心里会痛快吗?”
“人生路漫漫,你何尝在年纪轻轻、大好年华的时候,担忧回报不了人家一顿饭?”
直接说出矫枉过正这个词,会带有批判他的家训的意味。姜迎花只能这么提醒他。
赵秉诚是个聪明孩子,他完完全全理解了姜迎花那隐晦的含义。
“您的点拨之恩,等我考取功名后必然回报。”
赵秉诚已经是童身,明年准备考秀才。
“好啊,你金榜题名,我跟着沾大光。”
玩笑的话少不了陈二舅接茬,他说:“我是长辈,要比我外甥女沾个更大的。”
一桌人皆莞尔。
饭后,等啊等,陈乘风回来了。
对于他们期待的消息,结论是简短的四个字:“问了,没有。”
赵秉诚的失望感不言而喻。
姜迎花说:“也算好事一桩,我不信拐子在一个地方只拐一个孩子就收手。今遭我们提醒了几个村子的人,不知免去多少悲剧。既然积攒了功德无量,那这份功德也会保佑锦心的。”
“是。”
“是啊。”
大家都笃定这是一桩好事,赵秉诚领这份心,失落暂时减少了些许。
回程,姜迎花带着赵秉诚钻了不少小路。
那种连下三滥都不如的人是不敢走大道的,在小路、近道遛一遛,盼望能寻出一份惊喜。
可惜啊可惜。
最后也是无功而返。
入了城,徐秀云还在城门处。
两方人马对望,都知道了彼此今天一天的成果。
不伤心是假的,徐秀云甚至是绝望的。
回去又哭了一夜,后来,还是坚持守城门。
姜迎花都不知道自己出这个守城门的主意,是对是错了。
后来,官府派衙门里的画师画了赵锦心的画像四处张贴了起来,徐秀云才终止守城行为。
赵锦心走失后第三天,姜迎花想起了一个关键点——守城的守卫。何不找他们问问呢。
说打听就打听,姜迎花先是问出了他们守卫的班次表,弄明白了那天究竟是谁在白天守城门。
只要赵锦心被带走的时候是有意识的,那跟一个陌生人走,她肯定会挣扎。
趁着时间没隔太久,姜迎花赶紧找到两个守卫家里去。
只是不太敢通知赵家人了,怕又是一次无功而返的经历,导致他们又被折磨一次。
以街坊邻居的身份,姜迎花走访了四名守卫的家。
被胁迫着带走的孩子倒是没有,但是有背着睡着的孩子走的。
东城门处一个守卫说,是个个子很矮的男人。
他背上的孩子戴了草帽,头和脸都遮住了,没看清楚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是从城门口经过的时候,孩子确实没有发出动静。
且那个男子个子实在不高,要是个普通人,守卫还不会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
“守卫大哥,您确定他是往东城门出去的?”
“确定,我一直是守卫东城门的,从不在西城门站岗,绝对不会弄错。”
“好好好,谢谢您。”
十里八乡姜迎花就知道一个个子矮的人,偏偏这个人名声还不太好。
要不是出了赵锦心这个事情,姜迎花给忙忘了,她肯定要给陈乘风带信过去的,叫他继续盯着刘矮子,观察他的动静。
这下哪里还能放过他?
姜迎花又琢磨着出城去一趟了,这次她鼓足了劲,一定要亲自去一趟刘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