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HH小说网 > 《车站 > 第41章 番外:纤纤(尾声)

第41章 番外:纤纤(尾声)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没有与同学们一同返回。她主要承担将采访录音整理成文案的工作。苏文教授为柳笛弄到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笔记本电脑,纤纤就借助它把磁带里的对话一字一句整理出来。苏沐阳对她整理出的文案赞叹不已:“嗯,确实不错!文字简洁生动,又不失其本来面目!难怪柳笛说你在写作方面的天分比我高得多!”

“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字再也不发‘飘’了。”柳笛把话接了过来,“真的,纤纤,我看了你发表的好几篇文章,每一行文字都很有生命力。以前章老师就对我们讲过,写文章不是别人教出来的,而是自己悟出来的。你的悟性本就颇高,只要肯将生命之根牢牢扎在泥土中,所写出的文字自然就能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是啊,正是你和章老师让我懂得了这一点。”纤纤颇为感慨地说,“否则我还像个氢气球那样在天上飘呢,或者早就碎了,连飘都飘不起来了。”

直到暑假即将结束,纤纤才恋恋不舍地与柳笛和苏沐阳道别。临走之时,他们彼此留下了手机号码、电子邮箱以及□□ 号。这些在当时尚未广泛普及的“新生事物”,却为他们的联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纤纤诚恳地对柳笛说:“你就在北京安心写作吧,倘若临时需要调查什么事情,就给我打个电话,我来替你跑一趟。我们学校距离烟台虽说也不算近,但毕竟比你们那儿要近上一半的距离呢。”

纤纤说到做到。在大二的那个学期,她果然为了那部小说数次往返于济南与烟台之间。甚至整整一个寒假,她都驻扎在那个小渔村里,就连春节也是在那里度过的。她所居住的地方,正是章老师以前常常借住的那个老婆婆的家。五年前,老婆婆已然离世,她的儿子和闺女都另有住处,于是这个小院的几间房子便空了下来。柳笛每次来到小岛,也都住在这里。老婆婆的女儿桑桑,如今已五十多岁了,就住在小院旁边。听闻他们都是章老师的学生,为了续写章老师的小说而来,桑桑不仅不收房租,每天还会精心做好饭菜端到这里。说起章老师,桑桑简直是赞不绝口:“那小伙子可勤快了!天天帮俺妈干这干那的,照顾俺妈比亲孙子还亲。他也真聪明,学啥会啥,干啥像啥。瞅那模样、那气质,一看就是大城市里有学问的娃,可人家一举一动一点娇生惯养的样儿都没有,比俺们村里的后生都朴实能干。”她还告诉他们,章老师在调查走访之余,一直积极联系市里、县里、乡里共同投资,为小渔村修建一座三千多平方米的方塘,预计贮存淡水一万多方。在他最后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这个工程终于有了些眉目。他离开后不久,工程便开始动工,半年后,方塘终于建成,大大缓解了小渔村淡水紧张的问题。“他临走的时候啊,还给那方塘起了个名儿,叫‘宝岛清泉’。方塘建成后,大伙为了感谢他,真就用了这个名儿。”桑桑感慨万分地说道,“唉,可惜喽,这个他费了老大劲儿联系建成的‘清泉’,他到最后也没能看上一眼……”

纤纤的心中涌起一种糅合着辛酸的感动。此刻,她终于深切体会到了章老师那冰山般冷漠背后那不得已的苦衷。其实,早在看到章老师在北大的照片时,她就深切地感受到,那时的章老师开朗、热情且活力四射,与平日所见的孤傲、冷漠、不近人情的他简直判若两人。如今,从桑桑的讲述中,她又领略到了章老师的善良、朴实与热心。这些,才是他真正的本色啊!倘若章老师失明后,人们能少一些怜悯与同情,多一些平等和尊重;少一些偏见和冷漠,多一些理解和关怀,那么他定然不会用孤傲、冷漠、不近人情的外衣来武装自己。她听柳笛讲,章老师失明后,也曾试图真诚地与人交往,可收到的却无一例外是高高在上的同情与怜悯,甚至还有带着敌意的嫉妒与嘲笑。“如果他不那么优秀,也许就不会受到那么多的伤害。”柳笛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凄然。如今,历经风雨的纤纤,终于深深理解了柳笛的这句话。她记得章老师去世后,尹鸿老师在那次教职工大会上曾沉痛地责问过自己:“难道优秀也是罪过?我咋就嫉妒得发疯,非得去打压他、挤兑他、污蔑他呢?”不幸的是,在那些自私、狭隘、短视、为一点私利斤斤计较、充满偏见和冷漠的庞大人群中,优秀往往就是一种罪过,尤其是在巨大的劣势中依然呈现出的出类拔萃的优秀,在他们眼中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自己,不也曾是这群人中的一员,对章老师进行无情的迫害与摧残吗?可即便遭受了这么多残忍的伤害,伤痕累累的章老师依然在无边的黑暗与孤独中,矢志不渝地坚信人性中良知的光辉,义无反顾地坚守正义、勇敢与高贵,执着无悔地向往光明。这,该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啊!纤纤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旧热爱生活。”如今,纤纤觉得这句话就是为章老师量身打造的。所以,他在勇敢而从容地走向那辆摩托车的那一刻,一定不是带着满心的消沉与绝望,而是带着对这个他看得通透却依然热爱的世界,对他深深爱着、牵挂着的人,对他没有实现的梦想太多的不舍和留恋。而这部小说,也是他一个未完成的梦吧!

于是,为了能够尽早达成章老师未竟的心愿,纤纤毅然在这个小院中安营扎寨,整整度过了一个寒假的时光。白天,她不辞劳苦地四处走访、调查,夜晚则将得来的资料精心整理成文字,常常一熬便是一个通宵。为了方便整理资料,她毫不犹豫地拿出平日打工积攒下来的全部积蓄,购置了一台最便宜的笔记本电脑。小渔村没有网线,纤纤便隔三岔五地请桑桑的丈夫用渔船将她摆渡到对岸的龙海市,找一个有网线的钟点房,把资料传给柳笛,顺便也能洗一个热水澡。她深知柳笛同样在争分夺秒,若不是遭遇写作的瓶颈,是断不会轻易给她打电话的。所以,为了让这部意义非凡的小说尽快出版,纤纤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桑桑常常说她简直是在拼命,而纤纤却回应道:“为了这部小说拼命的人可不只我一个。我不过是做了一丁点儿微不足道的工作罢了。章老师值得我们为他去拼命。大家都在努力,我又哪敢在这里偷懒呢?”

二月下旬,纤纤终于完成了所有的调查走访工作。把最后一份资料传给柳笛后,她请桑桑的丈夫驾着渔船把自己送到了那个离小渔村不远的无人小岛上。果然,就像柳笛说的那样,这里没有沙滩,都是大片大片的岩石,嵯峨耸立,高接入云。这些岩石不知存在了几百万年,每一块岩石都伤痕累累,但仍然顽强而倨傲地挺立在这里。纤纤就在一块高岩上一动不动地坐着,看眼前那茫茫大海、苍苍云天,看海浪拍击着岩石,涌上来又落下去,看海鸥时而低空掠过海浪,时而振翅冲向云霄,洁白的羽翼在阳光下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她知道,章老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冬天,在这个小岛上,与他心爱的大海融为一体。渐渐地,海边的每一块岩石,都化作章老师倔强挺立的身影;海浪的每一声撞击,都化成章老师低低沉沉的声音。她就这样坐了整整一天,直到那轮巨大的落日放射出满天满地璀璨而辉煌的光芒,将灰色的海面和天空染得一片火红。

半年后,小说《赤潮》终于如期完稿。苏文教授调动了他所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和力量,让小说以最快的速度通过了审核。接下来的排版、设计、印刷的每一个环节,苏文教授都亲力亲为。他几乎请来了相关领域的所有顶级专家,从纸张材质的挑选到字体字号的确定,再到封面设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打磨。而在市场推广方面,苏文教授更是独具匠心。早在章老师的几本散文集陆续出版之时,他就巧妙地借助媒体,隐隐透露章老师还有一部长篇小说正在由其学生进行收尾和润色。人们对这位已经去世却佳作不断的青年作家早就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他这部长篇小说自然满怀期待。小说顺利通过审核后,苏文教授立刻联系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对《赤潮》即将出版的消息进行一种低调却效果显著的宣传。在线上,他邀请了一些知名文学评论家,让他们分享对章老师以往作品的感悟,并提及对这部神秘长篇小说的期待,由此引发读者的热烈讨论。线下,苏文教授在各大城市的书店举办章老师作品回顾展,展示章老师的散文集以及一些创作手稿。在展览的末尾,设置了《赤潮》即将出版的预告展板,吸引众多读者前来参观,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章老师新作的期待。就这样,在未透露小说一丝一毫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苏文教授成功营造出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氛围。

终于,在岁末之际,这部凝聚着无数心血的作品,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在众多期待的目光中横空出世。果然,正如柳笛和苏文教授预料的那样,小说一经问世,便如一声震天动地的惊雷,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人们纷纷被小说那史诗般的时代背景、饱满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逼真的场景描写、细腻传神的情感刻画以及力透纸背的文字表达深深吸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对贫困原因的深刻分析以及对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人们惊叹于章老师对那些让人们陷入贫困泥沼而无法自拔的种种原因的精准洞察和深刻剖析。这些洞察和剖析,连同那个“赤潮”的生动比喻,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贫困根源的深刻思考,激发了大家对如何根治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热烈讨论。在文学评论界,专家们对《赤潮》给予了极高评价。他们认为这部小说虽以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为背景,却展现出宏大的社会主题,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许多评论家纷纷撰写文章,剖析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和艺术特色,进一步推动了小说的影响力。各大书店里,《赤潮》被摆放在显眼位置,前来购买的读者络绎不绝。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一个离北京不远的北方小城,各大书店上架的一千套图书在第一天就被抢购一空,据说前来购买的读者以某重点高中的学生和老师为主。他们的抢购带动了全市的购书热潮,仅第一周这个小城的销量就达到了五千套。读者们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互相推荐这部令人震撼的小说。甚至各大高校也将《赤潮》列为重点讨论书籍,组织全校学生和各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小说中的贫困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渐渐地,《赤潮》的影响力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界人士都开始正视和反思贫困问题。这种反思和探讨持续而深刻,甚至影响了数年后那场席卷全国的对贫困全方位大规模的宣战。正如苏文教授所言:“如果把《赤潮》比喻成引发社会变革的催化剂,这样的赞誉也是当之无愧的。”

纤纤自得知小说完稿之日起,便时刻关注其出版动向。小说出版首日,她迫不及待地冲到书店,买下了上中下全套书籍。一回寝室,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即便处于期末复习的紧张阶段,她依旧抛下所有功课,废寝忘食地读了整整一周,终于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小说通读完毕。当她第一眼看到封面上“海天”与“柳笛”两个名字并列在一起时,夺眶而出的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而读罢整部小说,纤纤不禁感叹,尽管参与了小说后期创作的采风活动,她依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与深深的感动。或者说,正因为她熟悉那个小渔村,熟知小说后期创作的诸多背景故事,所以她才拥有了比大多数人更为深刻的理解与感受。那被贫困笼罩的小渔村,每一处简陋的房屋、每一条泥泞的小路,这些她曾亲眼目睹的景物,在章老师和柳笛的笔下,都成为贫困的具象体现。三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绝望,不屈服命运的倔强与坚韧,亲人间相互扶持的温暖与深情,每一种情感刻画都细腻且深刻。而对腐败、贪婪、短视、传统守旧思想等不良因素毫不留情的揭露、犀利辛辣的讽刺、入木三分的剖析与批判,又让纤纤感受到那熟悉的一针见血的风格。因此,放下书本后,她依旧沉浸在那种荡气回肠的感觉之中,久久回不过神来。

然后,她迫不及待地拨通了苏沐阳的电话,第一句话就是:“快告诉我,柳笛究竟是从小说第三部的哪个情节开始续写的?这部小说怎么看都不像是两人合著的。那风格要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哪里不同,简直就像一个人一气呵成的那样。我读过柳笛以前的作品,她的写作风格与章老师的有着很大的差异。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两人的文风变得如此相近,几乎相差无几了呢?”

苏沐阳轻轻叹了口气:“岂止是文风啊,柳笛的言谈举止都越来越像章老师了——当然,不是我们平日里所见到的那个章老师,而是苏文教授所熟悉的章老师。苏文教授甚至感叹:‘有时候看到柳笛,我竟觉得这两个孩子都在我身边呢。’一开始,我们都觉得柳笛是因为看章老师的文字看得太多了,不知不觉间就受到了影响。可苏文教授却说这不是根本原因。他说柳笛和章老师本就处于同一种境界之中,他们的思想与灵魂一直都是高度契合的。这一点,他们夫妇在与柳笛相处的这几年里体会得最为深刻。之前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