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只有“尽地力之孝”和“平籴法”保留了下来,在这基础上还延伸出“寓兵于农”的政策,即农民春秋耕田,冬天练兵,一年四季都在劳作。
如今的魏国早将“废止世卿世禄”当作笑话看,宗亲贵族们树大根深,势力在朝中盘根错节,外族士子根本无权感动,楚暄这时提出“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便是想恢复李愧的法治,这也将威胁到贵族们的地位。
果不其然,此言一出直接引起了群臣的不满,众官员们纷纷站出来抗议:
“王上,万万不可!楚尚书初来魏国还不清楚魏国的情况,我等历代都是朝中的忠臣,祖上还跟随文侯立下汗马之功,岂可与那些布衣百姓混为一谈?”
“是啊王上!臣的祖辈还随吴起将军南征北伐,为我魏国开疆扩土,如今臣虽不及祖辈们功勋赫赫,并非因为怠惰,而是眼下太平时期无我等用武之地,难道这样就判定臣等无用了?”
“我父辈曾随庞涓征战有功,如今年事已高不得带兵征战,难道也要被罚为官奴吗?楚尚书你好狠心啊!”
“是啊王上!请您务必三思啊!”
这一阵阵声讨在朝中越发的激烈,这一番提议连须贾也十分不满,斜了楚暄一眼。
王座上魏嗣十分头疼,台下反抗最为激烈的老臣们都曾跟随他父王魏瑩,在当时就有不小的势力,每次商榷事情拿主意时只要双方政见不合,他们就会拿祖祖辈辈的功勋来抬高自己的地位从而反驳魏嗣的提议,这种做法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魏嗣心里愤懑,也想着通过变法来整顿他们,甚至在张仪为相时就探讨过此事,但这一举动必然大动干戈,所以他也不敢冒这个险。
今日他也是想借楚暄之口测一测群臣的反应,果然如他所料,引起了群臣激愤,好在这话是从楚暄口中说的,魏嗣在心里庆幸,如此一来也不会引火上身。
楚暄早料到会有如此反应,他倒不会因那些大臣们的言论感到心理不适,只是在心里暗叹果然中原各国想要变法是难如登天。
武官里林辙听到众人逐渐将矛头指向楚暄,已是握紧拳头,转头时却被楚暄的一个眼神制住了要将在场众人揍一顿的冲动。
楚暄看完林辙,余光瞥向他身后不远处身形高大男人,正是赵国使臣乐毅,二人对视片刻,乐毅深深地看了他一眼,轻轻摇头。
“行了。”这时魏嗣发话了,群臣逐渐收了声,“楚尚书所言也是为我魏国发展考虑,只是这变法事大,还需好好商榷,今日便到这儿吧,散朝!”